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超预期降准利好刷屏,股市为何没有期待中的反应?

来源:华夏基金 时间: 2023-03-22 09:42:59

要说上周末最热点的新闻,那必须是来自降准的重磅利好:


(资料图)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来源:新华网)

尽管在3月3日,央行行长曾表示过“用降准的办法‘吐出’长期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还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本次全面降准仍是有些超预期的:

一方面,央行在3月15日才刚超额续作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实现了2810亿元的净投放,创下21年以来的单月新高,市场普遍认为近期再降准的可能性不大;(来源:证券日报)

另一方面,由于3月一般是财政存款集中投放期,央行很少在3月降准,本次算是史上第二次,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16年3月。(来源:广发证券)

那么,刷屏的超预期降准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降准落地,市场没有“期待”中的反应?全面降准后的A股有哪些机会?接着看,挖掘基带你好好捋一捋。

1

挖掘基小课堂:什么是降准?

降准,指的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我们来举个例子。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模式就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假设小A往银行存了1000万元,银行就需要给小A付存款利息,同时也会把这笔钱贷款给有资金需求的小B赚取贷款利息。

像小A和小B这样的客户众多,由此产生的贷款与存款利息的差额,就成为商业银行创收的重要来源。

那么,银行为了多赚利息,能不能把这1000万存款全部用于放贷款呢?答案是:不行。

如果小A这样的客户纷纷要求大额取款,银行又没有留足备用资金,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情况就比较棘手了。

因此,法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将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交央行存放,用于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

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如果存款准备金率是10%的话,小A往银行存入1000万,银行就需要上交100万给央行保管。

2018年至今,央行已经累计完成降准14次,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目前的7.6%。(来源:长江商报)

2

降准有什么作用?

很明显,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银行需要交给央行的钱就变少了,留在金融机构手里的钱就变多了,加上货币存在派生效应,可以为市场“创造”额外的资金

举个例子:

假设存款准备金率是10%。

①企业1将其持有的100万现金存到银行1,银行1需要向央行上交10万元准备金,随后把剩下的90万元贷款给企业2。

②企业2拿到银行1的贷款后,将这90万元的资金又存放到银行2。

③银行2获得90万元存款,向央行存放9万元准备金后,把剩下的81万元贷款给企业3。

如此循环,这100万元的初始现金总共可以派生的存款一共是1000万元,被放大了十倍,即:

100+90+81+...+100x(0.9)^n+...= 1000万元 =100万元/ 10%=100万元*10

因此这个“10”被称为货币乘数。由上面的式子可知,货币乘数=1/存款准备金率

P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无穷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来算一下

由此可知,存款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钱就会越多,创造出的货币供给也会越多。

3

为何出现超预期降准?

根据央行公告,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具体来看:

其一,适时提振市场信心。

市场此前对于两会5%经济增速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部分投资者认为,目标定于此前市场预期的下限水平,因此短期“稳增长”政策的预期被弱化。

而央行选择在两会后落地降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于政策宽松持续性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而且从经验来看,降准通常不会独立出现,一般会伴随着一揽子政策的出台,后续货币、财政、产业政策的想象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打开。

(来源:广发证券)

其二,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

2023 年开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后信贷需求的回暖,叠加商业银行加快贷款额度投放,年初两个月新增信贷规模均超预期,消耗超储导致银行间流动性水位保持低位,反映在资金利率中枢抬升至政策利率以上。(来源:中信证券)

据测算,本次降准0.25个百分点一共可以释放超5000亿元低成本的长期资金,给金融机构每年降低的资金成本约56亿元:

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就会增强,有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市场资金更加充足,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就会下降,有利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保持在偏低水平,支撑实体经济复苏。

其三,增强我国银行体系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海外加息接近尾声,后续人民币贬值压力有限,外部环境对降准的约束明显下降。同时,近期欧美银行体系出现银行风险事件,央行通过降准稳定流动性环境和市场预期,有助于增强我国银行体系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来源:东北证券、广发证券)

4

为什么降准落地,

市场没有“期待”中的反应?

从理论上分析,降准后释放的资金有望为市场带来活水,应该是利好,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市场没有“红红火火”大涨相迎呢?

首先,降准在短期对股市的影响本就不确定。

复盘历史,历次降准后,A股在首个交易日,以及未来5天、10天的表现是涨跌参半的,尤其是近年来,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规律。

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对于降准次日的预期普遍是“高开低走”,但如果预期过于一致,这样的规律便也会在市场博弈中逐步失效。

其次,市场从接收到政策宽松到做出反应需要时间。

前期市场的下跌的核心矛盾还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对于宏观经济复苏力度的担忧以及海外风险的扰动。

当下的全面降准带来的是“宽货币”,就是说央行给到商业银行这一层面的资金变多了,但资金传导到实体经济还有一定的过程,后续能否发挥作用引导“宽信用”还需要逐步验证,因此市场做出反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事实上,市场在悄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有望成为后市行情的重要底气

一方面,从当前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复苏得到初步验证,虽然经济的修复不能一蹴而就,但整体仍然继续在复苏轨道运行。此外,央行超预期的降准有望改变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同时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有利于市场估值修复。(来源:光大证券)

另一方面,尽管欧美金融风险在前期对市场情绪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我们也要考虑到:

①由于银行体系承受的压力,美联储的加息节奏或将放缓,全球流动性紧缩预期上修最快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

②相关事件对我国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对A股影响亦十分有限,A股的基本面相对优势依然明显,在全球的配置价值反而有望进一步提升。(来源:中信证券)

5

A股后市怎么看?

从风格的角度来看,历次降准消息公布后的一周内,周期与成长上涨概率最高,2016年以来均为86%,而消费平均涨幅最大,这主要是2020年和2022年11月疫后复苏的亮眼表现推动的。(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考虑到本轮回调中,创业板指首当其冲,再结合成长板块的历史胜率,短期不妨关注新能源等热门成长赛道的超跌反弹。中长期来看,数字经济和央企改革仍有望成为年内重要的投资主线,或将反复活跃。

从市场大势的角度来看,社融向来被视为经济趋势的先行指标,预计本次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有望助力融资逐渐企稳回升,成为A股上行的重要力量。(来源:招商证券)

从回报周期的角度来看,A股仍处于向上修复的区间。

(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6-12-29至2023-3-20,指数历史走势不预示未来表现)

如上图所示,2007年至今,沪深300指数持有3年滚动年化收益率的均值是10.9%,指数的回报率一直围绕着这一中枢水平周期波动。然而沪深300在3月初的3年滚动收益率已经回落至负数,目前也仅在2%左右。

“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也很少有东西会归零”,经济复苏、政策利好叠加均值回归的动力,有望支撑A股先抑后扬。慢下来,有时候是为了走得更远。

今天先说到这里,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上一篇:天天速读: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